坚持“五个”突出

在规划理念上实现新提升

一是突出产业发展。在“聚焦、提升、创新”六个字上下功夫。聚焦发展重点产业,以县域经济、重点产业规划为统筹,结合各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村庄资源特质,突出“一村一品”,做强做大重点产业。提升优势产业,树立品牌意识,在组织化、标准化上下功夫,打造优势产业、产品品牌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创新发展理念,以市场为导向,面向科技创新、生命健康、项目增效,积极培育新产业、新业态,增强乡村发展活力。

二是突出生态保护。认真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,明确森林、河湖等生态空间,保留乡村地貌自然形态等,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。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,慎砍树、禁挖山、不填湖,优化乡村水系、林网、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。守护好蓝天白云、绿水青山、良田沃土,保护好生态环境。

三是突出耕地保护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严守耕地红线,严控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,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、质量提升、布局稳定。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、挖湖造景,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。开展村庄规划“回头看”,摸清村庄内基本农田、高标准农田的数量、质量、分布和利用状况,摸清各管控边界,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规划项目要进行调整或取消。积极探索通过土地综合整治、高标准农田建设,助力美丽村庄、乡村振兴的典型,并成为新示范。

四是突出乡村治理。立足“以下为主、乡村自我振兴”两个基点,以党建为引领,推动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把村庄规划的生态保护红线、建设边界等刚性管控内容纳入村规民约,明确管控措施,严格规范管理。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,形成乡(镇)、行政村、自然村和农户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。

五是突出村庄特色。按照“传统文化现代表达、民族元素世界表达、地域特色国际表达”理念,充分挖掘村庄个性和特质,确定村庄主色调、建筑风格、建筑层数和高度,对原有建筑进行适当风貌改造,新建建筑严格控制风貌,突出村庄风貌特色塑造,打造各具特色、风格各异的美丽村庄。

坚持科学规范

在规划质量上实现新提升

一是科学合理村庄分类。结合村庄资源优势、交通优势、区位优势、产业优势、经济人口发展趋势等,深入分析各村在临沧“三个示范区”建设、乡村振兴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职能和定位,遵循经济发展规律、自然规律,准确定性定位,科学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、明确村庄发展类型。自然村(集中居民点)按集聚提升类、城郊融合类、特色保护类、搬迁撤并类、暂不明确类进行分类,行政村分类结合所辖自然村(集中居民点)中最具代表性类型或主要类型进行确定。
二是规范规划成果。规划内容要落实村庄发展目标、生态保护修复、产业发展布局、耕地保护、历史文化传承保护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、农村民居建设布局、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“八个”统筹要求,预留发展弹性空间,优化乡村空间发展布局。规划成果形成行政村域综合现状图、村域综合规划图、自然村(集中居民点)规划图、规划文本、规划说明书、近期建设项目表、村规民约“三图两书一表一民约”,符合《云南省“多规合一”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指南 (试行)》(修订版)要求。统一底图、数据标准,成果经法定程序批准后,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实施监督平台。
三是做好单体设计。对历史文化名村、传统村落等特色保护类村庄,要按照内部现代化、外观传统化和特色化发展思路,做好建筑单体设计、村庄整体设计,切实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文化,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庄。

坚持多措并举

在规划建设上实现新提升

一是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。在村庄规划中统筹好村庄建设行动的内容,配套完善道路、水源供给、电力电信、智慧设施、行政办公、文化体育等乡村公共基础设施,加快垃圾公厕、污水设施、清洁绿化、美丽庭院等人居环境整治,按照“海绵化建设、标准化治理、人性化服务”的理念,推进“小而美、小而干净、小而宜居”的美丽村庄规划建设。

二是坚持群众主体。对乡村规划确定的项目,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,克服等、靠、要思想,主动推动规划落地实施。

三是坚持科学有序。结合各地实际和乡村发展基础,做到量力而行搞建设,有序推进实施,杜绝脱离实际、急功近利。

四是争取资金支持。县区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,整合落实乡村振兴项目、资金,发挥好干部资源优势,全力推进规划项目落地实施。

五是实施规划招商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村庄规划、建设、运营和管理。列入全市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工程示范点的村庄,要通过改革创新,加大规划招商力度,吸引人才回归,引入社会资本,打造一批创业创新、休闲度假、养生养老的村庄,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示范。

坚持依法依规

在规划管控上实现新提升

一是严格审查审批。把村庄规划作为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、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、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、进行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,坚持先规划、后许可、再建设原则,严格规划许可管理,严格宅基地审查审批,凡是不符合乡村规划的建设项目,一律不予批准、许可。

二是宣传引导。严格落实规划公示、公告制度,利用村史室、村民活动场所等加大宣传力度,形成人人参与规划、学习规划、遵守规划、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,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建设。

三是违规必究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,及时发现问题,及时督促整改。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,实施村民对规划编制、审批、实施全过程监督。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、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,严肃查处未批先建、少批多建、未按许可内容建设的行为,对违法乱占耕地建设的做到“零容忍”,切实维护好规划的法律性和权威性。

四是夯实基础。整合乡镇农业农村、村镇建设、自然资源、乡村振兴等基层管理力量,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,组建综合执法队伍,健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,确保乡镇有机构、有人管,着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。

坚持为民服务

在干群关系上实现新提升

大力弘扬“临沧作风”,坚持“身入”、“心入”、“情入”,把村庄规划提升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载体,带着乡情乡愁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,密切党群干群关系。

一是进一步提升能力。充分发挥好回乡干部熟悉政策、文化水平高、信息来源广的优势,更加主动地用总书记的光辉思想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。加强相关政策业务和规划知识的学习,拓宽知识面、完善知识结构,提升干部农业农村工作方法和群众工作能力。

二是进一步增进感情。要把对家乡的热爱高悬心中,借助回乡提升规划的机会,与父老乡亲共叙乡情、共商规划、共谋发展,增进与群众的感情。

三是进一步担当使命。做到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,帮助群众调解纠纷、解决困难,谋划特色产业,提供技术帮扶,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农村经济发展,改善村容村貌,在努力为民办实事、解决基层“急难愁盼”现实问题中守初心、担使命。

坚持统筹衔接

促进区域协调发展

树立系统理念和空间战略思维,按照“1+2+46+5个100+特色小镇”的城镇空间布局,坚持城乡统筹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

一是与“两个城镇带”衔接。凤云临双一体化城镇带上的勐佑、凤山、洛党、爱华、幸福、蚂蚁堆、凤翔、忙畔、博尚、圈内、勐库、沙河、勐勐等13个节点乡镇,沧耿镇永沿边城镇带上的勐董、勐角、勐来、糯良、勐省、耿马、贺派、勐简、军赛、孟定、芒卡、南伞、勐堆、勐捧、凤尾、忙丙、德党、永康等18个节点乡镇,沿线的村庄要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、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,找准发展的职能和定位,主动服务和融入城镇带发展战略。不在“两个城镇带”规划区域内的村庄,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,主动对接两个城镇带的功能定位,统筹考虑村庄发展布局、产业发展空间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。

二是与县域规划衔接。坚持城乡融合、城乡一体化发展。城区、城镇周边村庄,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推进产业互融互补,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,强化服务城市发展、承接城市功能外溢、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。

三是与“十百千”示范工程衔接。对接落实好各县区“十四五”规划、乡村振兴等发展规划确定的产业布局、规划项目,按照打造“乡村振兴示范乡镇、精品示范村、美丽村庄”要求,确保项目落地,推动“十百千”示范工程深入实施。

四是与对缅开放衔接。沿边村寨要围绕“经济发展、社会事业、基础设施、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、边境防控、边民思想观念”现代化要求,加快边民互市、跨境旅游、特色种养殖及加工等产业发展,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边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,把沿边村寨建成“基础牢、产业兴、环境美、生活好、边疆稳、党建强”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。

五是与提升边疆治理能力衔接。把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,坚持“村庄规划”与“边疆治理”相融合、相衔接,以高质量的规划推进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。 
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